空性与二谛
"空性是佛教的不共宗趣,亦是内道外道的分水岭。"
空性(shunyata)是佛教核心教义之一,指一切事物没有自性,存在依赖于因缘关系。学佛者必须理解空性,才能深入佛教教义,清净戒学和修行。若不修习空性,难以成就五道与十地的修行。五道与十地是修行的不同阶段,需精进戒学、定学与其他五度的修持。
深见派
由文殊菩萨与龙树弘传,强调《般若经》的显义,主要讲述空性与缘起的深刻智慧。
广行派
由弥勒菩萨与无著弘传,强调《般若经》的隐义,侧重于五道和十地的广泛方便。
《般若经》的显义与隐义是藏传佛教寺院的必修科目,理解这两者能帮助修习者更好地掌握佛教的深奥智慧。
修习般若智慧
般若波罗密多(prajnaparamita)是通达空性的智慧,修习此法门能帮助修行者摆脱生死轮回的苦。《心经》中提到的空性四句是理解自身与五蕴本性的关键。修行者需理解自身的"我"与五蕴的空性,五蕴包括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
理解空性需要反观自身,修行者需通过观察自身与五蕴的关系,来认识"无我"与"法无我"的道理。
认识与断除无明
无明的定义
无明是指对事物真实本性的无知,导致执著于"我"的存在。修行者需修习胜观(vipashyana)与寂止(shamatha),以获得般若波罗密多的智慧,从而断除无明。
以智慧对治无明
通过正确的观念与思维,修行者可以识别并断除无明,达到解脱。断除无明的智慧是修行的核心,需要持续的实践与体悟。
修习的最终目标
达证涅槃与佛果
修行者的目标是达证涅槃与佛果,因此必须通达龙树的清净正见。空性不仅是理论,更是修行实践的核心,只有通过理解与修习,才能真正达到解脱。空性的深远意义贯穿整个修行过程,是通向究竟解脱的必经之路。
空性与缘起的教义
什么是空性?
空性(shunyata)是指事物的本质是"自性空",即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。理解空性对于我们非常重要。空性是佛教中强调的核心概念,表示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因缘而存在,没有独立的自性。通过学习空性,行者可以逐步脱离生死轮回,最终成就佛果。
缘起的定义
缘起(ten drel)是指一切事物的产生都依赖于因缘关系,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的。佛陀通过教授缘起来帮助众生理解空性。
缘起的教义
一切有法互相依存,依仗因缘而生。例如,花的颜色和气味依赖于花的存在,没有花便没有颜色和气味。
八种边见
佛陀提出的八种边见是对自性有执的错误观念的澄清:不灭、不生、不断、不常、不来、不出、不异、不一。这些边见的否定是为了指出事物的无自性,强调万物皆因缘而生。
般若智慧(般若波罗密多)是理解空性的关键,它能帮助我们识别事物的真实本质。通过证悟空性,行者可以打破对自性的执着,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。学习空性不仅是理论知识,更需要实践与体悟。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身的想法与行为,意识到无明是轮回痛苦的根源。
行者需观察六道轮回中的痛苦,认识到无因即无果的道理。通过思考因果关系,行者能逐渐理解空性的本质。例如,黑夜中误将绳子看成蛇,当光明照耀后,错误的看法便消失了。此过程类似于通过般若智慧认识到空性的真实。
应该依止具德的法师,学习空性法门,逐步深入理解其义。实践应结合闻思修,才能真正掌握空性。通过修习空性,行者能够提升智慧,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。学习和修习空性是脱离生死轮回的关键。通过理解缘起与空性,行者能获得真正的安乐。
爱与慈悲
"爱与慈悲的有如天壤之别,但在处理自家的事情时,极难把两者清楚区分。"
通常与个人情感及对某个对象的依赖有关,带有执著的特质。
慈悲
是一种无私的关怀,对所有众生的普遍性质,不带任何执著。
佛教鼓励世人修习慈悲心,这不仅限于亲友,也包括所有有情众生。在帮助他人时,应出于慈悲心,而不是贪爱。慈悲心的修习是菩萨道的核心,能够帮助行者超越个人的局限,达到更高的境界。
生死根本
"只要观察痴、嗔、贪三者便会发现它们就是众苦根本。"
要拔除生死的根本,必须认清其本质。唯有一心识才能断除愚痴与恶行的根本,这即是般若波罗密多。通过修习般若智慧,我们能够识别并断除这三种根本烦恼,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。
空性思维
"应怎样思维空性?首要的事情便是思维「我」的空性。"
「我」的空性
通过认识自我(五蕴)的无自性来理解空性。五蕴包括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这些都是构成我们存在的基本元素。
如何观察空性
应当认识到无论在哪个层面上,均无「我」的存在。透过这种观察,能理解到一切法的真实性和空性。
缘起性
"有鑑於此,佛陀宣说缘起性。"
缘起是指所有事物的存在均依赖因缘,无独立自性。通达缘起性是佛法的核心理解。修习缘起性需要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。
01
听闻
需听闻空性教法,从善知识处获得正确的教导。
02
思维
随后进行思维观察,深入理解所闻教法的含义。
03
实修
最终实践这些教导,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修行体验。
般若波罗密多
"在佛说圣教之中,只有一种心能永断生死根本,此即「般若波罗密多」。"
般若波罗密多是智慧的最高境界,能断除生死的根本。对於智慧的追求必须从认识空性开始,然后逐步深入。透过不断的修习,最终能证得空性的真实。
追求智慧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旅程,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精进。行者应该保持对空性的专注,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解,直到最终证得究竟的智慧。
自性与无自性
透过观察日常事物,认识到它们的无自性。例如,认识到自我和五蕴之间的关系,不将其视为固定的存在。这种观察能够帮助我们破除对事物的执著,理解一切法的真实本性。
破除我执
"凡愚由执彼(缘起),遵执缚牢固。"
我执的形成
我执是对自身存在的执著,导致痛苦与束缚。透过修习空性,能够破除这种我执,获得真正的自由。
智者的理解
智者能洞察一切的无自性,从而不被我执所束缚。以正确的方式理解因缘,能够断除痛苦,获得解脱。
空性与缘起的深义
"格西罗桑塔欽非自性有,因为他是空无自性有。这种空无自性有便是格西罗桑塔欽的空性。"
格西罗桑塔欽被视为无自性有的代表,因其本质为空无自性有。空性是理解格西罗桑塔欽的重要概念,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对事物的固有看法。通过理解格西罗桑塔欽的空性,我们可以断除对"格西罗桑塔欽若有,就一定是离有境而自方有"的信念。
中道或中观见(藏文:yang tak pey ta wa)指的是一种正见,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涅槃及佛果。这种正见超越了常见与断见的两个极端,是通向解脱的中道。
第七颂的解读
"此教余未见,唯尊名大師,外道亦妄稱,如於狐唤狗。"
外道指非佛教的导师。妄称非佛教导师为"大师"是不合适的,因为只有佛陀才是真正的"大师"。比喻外道为"狐",而佛陀为"狮子",后者的地位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。
第八颂的要点
"奇哉大師依,奇哉勝說怙,善說緣起法,大師我敬禮。"
奇哉表示惊叹,反映出佛陀教义的珍贵与稀有。缘起法是佛陀善于阐释的法理,强调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。
第九颂的核心
"能作饒益者,為利眾生故,說教藏空性,無比決定因。"
饒益者指佛陀被称为众生的恩人,其教义旨在利益众生。教藏空性是佛陀的教导核心,这是一条通往解脱的决定性因。
第十颂的探讨
"謂緣起道理,見相違不成,此於尊教法,如何能了知。"
缘起与空性二者并不矛盾,理解缘起即能理解空性。尊教法即佛陀的教法揭示了事物的真实本质。
"若見反彼者,空不能起用,有用則無空。"
这是对空性理解的挑战,指出若承认自性存在,便会否定空性的意义。自性不滅故,法若有自性,則說無涅槃,亦無戲論滅。自性与涅槃的关系表明,若法有自性,便不可能实现涅槃。
空气如空中花,若无因缘则无法存在。通过理解空性与缘起的关系,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佛法的核心教义。
中观应成派的核心教义
"一切事物皆无自性,因而因果法则的存在是基于缘起。"
自性空
自性空(rang shin me)指一切事物皆不具备固有的本性。这是理解佛法的基础概念。
缘起
缘起(ten ching drel jung)指一切事物的存在依赖于其他因素,没有独立存在的可能。
二决定
第一决定:一切诸法无自性。第二决定:由因生果。这两者不仅不相互冲突,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。
佛陀的教法
"若无此理讚佛,便无其他正确的方式。"
讚佛的方式是通过理解缘起与自性空,来讚美佛陀的教法。显教经典及密教经典应视为珍贵的心要。身为中观应成派的修行者,应当不断思维空性,并发愿证悟。
空性教法的利益是难以置信的,修习解脱之道应为行者的根本目标。理解一切内外法皆无自性,仍能真实通达因果法则,这是通向涅槃的关键。
有为愚役使指那些因愚痴而心怀敌意的人。他们无法接受佛陀的教导,因为佛陀的教法挑战了他们的信念。一切诸法皆依其他事物生起,无自性是其根本特征。自性无作指自性并非人为创造的事物。缘起有待表明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其他因素。
若有人同时承认缘起和自性有,则无法引导他们通向涅槃。应强调因果法则的存在,帮助他们理解缘起法的重要性。
见如义善说表明佛陀的教法是无可比擬的,因为其根本在于缘起法。遵循佛陀的教导,将断除一切障碍,最终达成涅槃。
诸智者的认识
"奇哉",即是嘆為稀有。
此段讨论了智者对佛陀与外道导师的分别。智者指成就者或论师。此二别指大師佛陀与外道導師二者的差别。通达指若能了知此二者的分別。
难唯一分义
"尊众多说"指佛世尊的许多教法。仅祖是极粗显的认识。得决定是获得确实的认识。那些对佛法仅知一二者,尚且能赋予其人殊胜喜乐。
愚坏我慧
"嗟"表示悲哀嗟嘆。我慧指我的心意被无明愚痴毁坏。于此功德聚指佛身、佛语、佛意的殊胜功德。我竟连些微佛德也得不到。
然近死主口
指"但当我几乎遇上死主时"。命相续指生命相续。于尊略生信指仅于佛世尊生起一點信心。想此亦善根表示自忖这极为幸运。
此颂的本意是说佛陀为无謬大師。佛陀是唯一能开示缘起法的人。在各种智慧中,通达缘起的智慧是最优胜的智慧。佛陀宣说缘起法,是清净无謬的导师。
阿底峡尊者的求法
阿底峡尊者為求佛法教授千辛萬苦。他花了一年时间观察金洲大師的功德与学问。师徒关系必须以正確的方式建立,称为「依止善知識」。依止清淨善知識引導,教授非常重要,也是「菩提道次第」的第一次第。
后来,阿底峡尊者入藏破除伪法,重兴正法。善知識与惡知識的分別决定追随此师后,能否获得自己所希望的东西。藏人将自己的想法混入正法之中,导致佛法衰败。
现今佛教信德常存有这种观点。将不同的口訣教法混合一起效果较好,这种做法是错误的。对於佛法教理更应谨慎看待。
"善哉尊圣教"
即是对佛陀的教法嘆為稀有。不论传至谁人的耳中,凡得闻佛法者无不法喜充满。所以怎会有人不愿受持佛所说法。
宗喀巴大士於颂明示佛法三种功德:能伏诸论敌,能服一切救内教外的辩论对手;前后不相违,文句的初、中、后义全无矛盾;赋予众生二利,自利及利他。
我们必须忆念佛陀的大恩。为了向我们传承这些正法,佛陀于多劫中难行能行。佛陀曾于无数劫中,多次舍弃家庭、资财受用、国土。
由彼忧惱力,犹如慈母意。看见佛法的殊胜功德指佛陀的缘起法。宗喀巴大士比作被鱼钩钩着的鱼儿。
"于此奇胜教"即是"中观应成派"所说的这种奇妙殊胜的缘起教规。跋縛羅草是一种生长于西藏高山的灌木,喻指慧力不足的学者论师。他们令这些教法混淆不清。
般若波罗密多的深意
"般若波罗密多确为甚深殊胜的有境,空性乃是其最极深遂的境。"
胜义谛与般若
胜义谛在佛教中指的是事物的真实本质,而不是表面的现象。般若波罗密多是指智慧的完全和超越,理解空性的重要性。
自性与种性
自性住种性指的是自心的真实本性。随增种性表示随着修持而增长的种性。
智法身指心最终转化为佛陀的智慧法身。通过修持,我们的心具有转化为佛陀的自性身或体性身的潜力。佛陀的一切相智不会被烦恼染污主宰,因佛智是尽离烦恼垢染的。
自心本性清净,然而仍受烦恼影响。照理说,若众生本具佛陀的一切相智,为何仍需求证佛果?这表明众生并非完全具备佛陀的智慧。
一些行者错误地认为,保持自心空白是最高的修习方式。这类见解广泛流传并影响了许多人,尤其在藏地。蓮華戒大师入藏破除邪见,弘扬清净教授。修习的真正意义在于调伏自心,专注于所缘境,不被妄念所转。
诗句释义
由见如是相指宗喀巴大士观察到的错误见解。多励力随行强调努力学习和遵循智者的教导。自他宗指不同宗派的教义。疑网是宗喀巴大士在研究中遇到的迷惑和疑问。
"修习的意思是指调伏自心,令自心舍离各种妄念。"
通过专注于法义,行者不可攀缘他境,需坚持修持菩提道次第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持,宗喀巴大士最终获得了深刻的理解,尤其是在般若波罗密多的教义上。
对龙树和月称的敬仰,强调他们在教法中的重要性。彰显甚深缘起性指佛陀所弘扬的教义。循环的学习和思考是深入理解佛法的关键。以佛陀的教导为根本,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真实的智慧。
《心经》的空性与佛教宗派
"識或現證《心經》所揭示的空性,再沒有其他達成佛果的方法。"
空性是佛教中解脫的關鍵,理解此概念是獲得佛果的必要條件。人們常誤解《心經》中的「無色,無受,無想,無行,無識」為五蘊的完全不存在。
這些不是完全不存在,而是無自性。小乘宗派如說部、經部注重個體的解脫。大乘宗派如唯識派、中觀派講求菩薩道,強調普遍的解脫。中觀派分為中觀自續派,重視自我證悟;中觀應成派,更高階的理解與實踐。
01
教般若波罗密多
教法的傳授
02
道般若波罗密多
修行的路徑
03
果般若波罗密多
最終的智慧
修習般若波羅密多需要聽聞、思維和實踐。比量是依據理論推導空性。現量是直接的體驗與證悟。透過文獻與影像建立的認知,最終能在見到本人時識別出來。
"自未調伏,不能調他。"
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真實性,才能進一步修行。《心經》的梵名與藏名:梵文arya bhagavati prajnaparamita hridaya,藏文'phags pa bcom ldan 'des ma shes rab kyi pha ro tu phyin pa'i snying po。經題分為三部分:經題的意思、正文、結行。
教法首次由觀自在菩薩傳授,聽者為舍利子。佛陀的四身包括化身、報身、智法身、體性身。佛陀的智慧是「一切相智」,通過般若波羅密多經典的學習,我們可以獲得這種智慧。
"正法並非僅由佛口所說。"
佛陀的教法不僅依賴口述,還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傳達,例如加持。
《心经》及其教义
"《心經》便是其中一例,此經正文是由佛陀的加持力而傳授。"
《心經》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,經文的內容是由佛陀的加持而得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《心經》中是重要的角色,象徵著慈悲和智慧。
观自在的意义
"觀自在"的藏文是chen re sik wang chuk,意指具有大功德和大威勢。觀自在菩薩樂於看護有情,尋聲救苦,度脫含識。
五蘊的無自性
五蘊是構成一切有情眾生的基本元素,包括:色蘊是最易識別的物質形態;受蘊是感受,由身心的愉悅、不愉悅和中性的感受組成;想蘊能辨別境界的心所;行蘊包含所有非受與非想的其他心所;識蘊是意識,有些宗派認為識有六種,包括五根識及一種意識。
"自性空"指的是一切事物本質上不具自性。
觀自在菩薩透過觀照五蘊,揭示其無自性,這是修習空性的關鍵。菩提心是修習般若波羅密多的根本,必須具備的心態。菩薩應修習六波羅密多,特別是般若波羅密多。
1
聞所生慧
透過聆聽佛法,獲得智慧
2
思所生慧
對所聞的教義進行思考
3
修所生慧
實踐教義,達到智慧的成熟
"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空不異色,色不異空。"
這四句總結了空性的重要觀念,強調物質與空性之間的關係。舍利弗向觀自在菩薩請教如何修習般若波羅密多,強調對五蘊的觀察。觀音菩薩指出,行者應審諦觀察五蘊皆自性空,這是修習的基礎。
《心經》教導我們通過觀察自我與他者的五蘊,認識到一切法的空性,以達到解脫和證得佛果。修習般若波羅密多是通向覺悟的重要途徑,行者必須具備菩提心,並透過智慧的修習來深化對空性的理解。
空性与色法
1
空即是色
意指「色」不是从自方而有。「色」的无自性便是「色」的真实性。
2
色即是空
指「色」的无自性便是色的空性。
3
空不异色
意指空性并非有别于其色法的东西。
4
色不异空
色法亦非有别于其空性的东西。
色法是可被认知的物质状态,其本质或特征是无自性。无自性指色法的特征并无自性,即便是显色、形色、声音等,皆无自性,但仍能为我们所见、所闻、所嗅、所触。
差别事泛指任何有事。差别法指此事的特征。色的空性是我们以意识长养之色法的差别法。花无法离因而独立自有。例如:若杯中没有水,即可说杯无水,花或任何事物的空性是指这种事物空无自性。
色即是空与空即是色强调空性与色法的关系,色法的空性不但不能独立于色法之外,反而必须依仗色法。色法是刹刹坏灭的无常法,然而空性却是唯无自性的常法,因此二者不应混淆。
行者的身体属于色蕴,由头颅、双手、双足等支分聚合而成。头的定义是基于支分聚集而有,非由其本身所具有的体性而成立。身体虽是无自性,但仍有作用,头的意义或作用基于支分聚合成立。假立法基于对支分聚合的设施而有,依正名言与不乱心设施而成。
认清自性无自性即是自身的空性。修习空性不应呆坐不动,而是应专注于自身的空性。三解脱门包括空解脱门指实性,无相解脱门指因,无愿解脱门指果,特指行者本身的内因。三解脱门是指达到圆满解脱的途径。
一切法的真实本性就是自性空。煩惱与业并非自体有,因此我们能够断除它们。
烦恼与恶业
"意不善行,從而積聚惡業。"
因為煩惱的引生,我们所积累的恶业多得难以想象,甚至将它们形象化后,整个世界也难以容纳。这些恶业使我们无始以来受尽痛苦,流转生死轮回。
因果关系
因果不虚:恶业的结果必然会在未来显现。无相(无自相)指因与果是"无自相"或"自相不成立"。这意味着业与烦恼的存在是依赖于因果关系,而非自体存在。
烦恼的对治
不生:法无法不依赖因果而生。不灭:一切有为法不会无因缘而自灭。无垢:空性不会被生死轮回的特性所污染。
我们积累了大量恶行,但这些恶行并非自体有,因此可以像扫除巨大的污聚一般去除。只有通过修习般若波罗密多,才能远离这些烦恼的污垢。无离垢指行者能离开诸垢染,但这种成就不是自有的。无灭与无增指修行者的证智功德成就,并非自有,而是通过修持而来。
见道与修道
达至"见道"时能断除以下三种障碍:遍计萨迦耶见指错误的自我认知,戒禁取见是对戒律的执着,疑烦恼是对修道的怀疑。
十二处与十八界
十二处的空性
空性中无色、无受、无想、无行、无识等,体现了感官的根本依处。处的含义指引生或出生的地方。
十八界的空性
界指元素、阶层、种类。所有事物均属于十八界。无眼界至无意识界意指没有自性有的"眼界",直至第十八界。
十二缘起
无明 (Ignorance)
根本的无知,导致轮回的根本
行 (Formations)
指我们所作所为,形成业的印记
识 (Consciousness)
意指六识中的意识,趣入母胎结生
名色 (Name and Form)
识在母胎中发展出的心身综合体
六入 (Six Sense Bases)
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形成
触 (Contact)
六根与六尘相触,产生感受
受 (Feeling)
由接触而产生的苦乐等感受
爱 (Craving)
对苦乐感受产生执着和欲求
取 (Clinging)
由于爱而产生的强烈执取和追求
有 (Becoming)
由于执取而造作新业,形成未来生命
生 (Birth)
因“有”的牵引,投生于新的生命形态
老死 (Aging and Death)
生命过程中的衰老、病痛与最终死亡
若不希望受轮回之苦,便需与无明邪见战斗。无明非自体有:意识到无明的本质,便可断除轮回。
四圣谛
1
苦谛
生活的痛苦,包括苦苦、坏苦、行苦
2
集谛
苦的因,即烦恼与业
3
灭谛
苦的消灭
4
道谛
修道的路径
无智、无得、无不得:智慧与获得的佛果,皆非自有。通过修习四圣谛及十二缘起的空性,可以逐步证得佛陀的不共功德。通过观修四圣谛、十二缘起,理解生死轮回的本质,能够有效地断除轮回流转。
痛苦与轮回
"痛苦,虽然无人能知,但它们必定会来临。"
从我们受生入胎的那一刻起,我们便步向死亡。生命极为脆弱,因此不必多此一举,为自己筹集死亡的外缘,如请医生为我们施行安乐死。如果不愿受苦,便要探究苦因,观察此苦可否对治。若认清痛苦是可以对治,便要寻求除苦的方便法门。
道谛是灭苦的正对治,标志着"见道"的起点。必须现见空性或四圣谛的真实性,其"有境"即是般若智慧。
圣者能现见诸法实相,而我们凡夫眼中的快乐,圣者却见为苦相。例如:候选人当选总统后的快乐,实际上是生死轮回之乐,转瞬即逝。富有的贵族虽然拥有财富,却常常感到不满足。
修持的善行如果出于对名利的渴望,即称为有漏善。这种有漏善行仅能招感生死轮回的果。三善趣包括人趣、天趣、阿修罗趣。
人生的本性是苦,因为人生由"烦恼"和"业"招感。苦苦是直接的痛苦,坏苦是快乐转变为痛苦,行苦是生死轮回中的不断衰老与无常的状态。
修行者需要对抗生死轮回的处境,必须为自己做好准备,勤修对来生有利益的事情。修持正法不仅能利益未来生,还能获得涅槃、佛果的无上安乐。菩萨依止般若波罗密多而心无罣碍,故无恐怖,远离顛倒,究竟涅槃。
菩萨必须断除二障,才能成就佛果。修习般若波罗密多是达到究竟涅槃的途径。
"名为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要大乘经终。"
这个经文强调般若波罗密多的重要性,作为解脱的关键。只要修持般若波罗密多,便能断除一切苦恼,获得真实的快乐与解脱。
《心经》的重要性
"能得一切诸佛护念加被。凡有闻思诵读《心经》即表示诸佛、正法仍然住世,仍有人闻思实修正法,即使我们未能诵读《心经》,但只要有人代己诵读亦有极大义利。"
护念加被
诵读《心经》能够得到诸佛的保护和加持
正法住世
通过诵读《心经》,表明正法依然存在,仍有人在学习和修行
代诵的价值
即使无法亲自诵读,只要他人代为诵读,依然能获得巨大的利益
空性的探讨
空性究竟是什么颜色?
"最后,请问各位知道「空性」究竟是黄色还是红色吗?"
空性在佛教中是指事物的本质和真实状态,超越了表象和固有的存在。提问关于空性是"黄色"还是"红色",可能是在引导听众思考空性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概念。空性不是任何颜色,也不是任何形状,它超越了一切概念和分别。
回向的意义
愿以三世自他众所积福慧二资粮,迴向胜者善慧稿,圣教久住永兴隆。
三世自他众涵盖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众生。福慧资粮是所积累的善行和智慧。回向是将所积累的福德回向于他人和法教的长久存在。
结语
在佛教的学习和修行中,理解《心经》的重要性和空性的深邃含义是非常重要的。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修行,也能促进他人的觉悟和法教的弘扬。通过不断的学习、思维和实践,我们能够逐步深入理解空性的真实本质,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。
修行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,依止善知识,精进修持,必定能够获得真实的利益。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理解空性的真义,断除烦恼,证得究竟的解脱与佛果。
佛法性相汇编
毘缽舍那
以奢摩他为所依,由观察所修义之势力引生轻安妙乐而摄持之慧
成事
正量所成立
色法
堪为色者
实事
有功用的事物
涅槃
无余断除烦恼障之择灭
无明
与证悟无我之明相违之烦恼心所
资粮道
顺解脱分
烦恼障
在"解脱"及"一切智"两种障碍中,主要障碍获得解脱的障碍
所知障
在"解脱"及"一切智"两种障碍中,主要障碍获得一切智的障碍
无住涅槃是指无余断除二障之择灭。不相应行法是非色法亦非识法之实事。教般若波罗密是指以道般若波罗密多及果般若波罗密多为主的圣教。道般若波罗密多是指为通达空性智慧而摄持的菩萨慧。果般若波罗密多是指由三种差别增上之果位究竟智。通达空性思所生慧是依离一、多等正理通达空性之慧。
香巴派教授
妮古瑒的教授可以如树之五金法说明:树根为妮古瑒六法,树干为大手印,枝叶为三种道用,花朵为白、红二尊金刚瑜伽母,果实为无死无謬。修此法者,须先领受吉祥胜乐轮或五种密续的灌顶,获得授权加持,成熟自心相续。应妥善修学「阿字净障法」等前行,方能正修五种金法。
香巴派的"大手印法"是主要重无分別体性的教授。前行为「三自恣」止观修法,正行是依师直指本元心性,结行是三身自现境位。本书为首部汉译的香巴迦举原典,内容包含妮古瑒所传的虚幻道次第、嘎嗚瑒大手印、胜乐轮、喜金刚、六法、幻轮、道用等多种五金法教授。